乐文小说网 > 隔世情缘 《那些带着重任轮回转世的英雄儿女们的前世今生 > 第68章 第六十八章孔子第一次受挫之后

第68章 第六十八章孔子第一次受挫之后


第六十八章孔子第一次受挫之后

        母亲去世后,孔子牢记母亲的教诲,刻苦学习,以便待机施展才能,光宗耀祖,为国出力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同时,孔子一个人孤独无依。他只好默默地学习,为自己积累知识和能力,并等待着有机会能认识更多与自己有共同志向的朋友。

        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,虽然小心谨慎,但为人处事方面的经验并不多。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,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一次,鲁国权门显贵季氏设宴款待天下名士,孔子心想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”如果天下名士聚在一起,他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并通过与名士交谈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,于是他满怀希望地跑去参加聚会,他希望能借机结交一些知己好友。不料,在季氏家族门前,孔子被一个季氏家臣阳虎挡在了门外,阳虎看不起家道中落、父母双亡的孔子,于是把孔子挡在了门外,阳虎略带鄙夷地说:“小子,季氏设宴款待名士,并没有请你。”阳虎用冷言冷语拒绝了孔子入内参加聚会。

        孔子也不甘示弱,他对阳虎说:“请换位思考,如果我把你挡在门外,不让你进入,你将有什么感受?请记住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自己不想做的事情,就不要加给别人。”孔子说完,彬彬有礼地离开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有生以来,孔子第一次碰壁,孔子此时意识到此时的社会道德败坏,人们心底的门第观念根深蒂固,面对“礼崩乐坏”的局面,仅仅靠自己的“火热、忠诚”是不够的,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,等待他的将是更加坎坷的传播道德、礼仪的道路,或许,孔子必须为了传播他的思想、道德、文化、礼仪而终生奋斗。同时孔子想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已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(意思是说: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,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,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。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,所以是重大的责任。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,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。)

        面对阳虎的无礼,孔子想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意思是:几个人在一起走路,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。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,对他们的缺点,要注意改正。)”孔子告诉自己永远都不能像阳虎那样轻贱、侮辱身份低贱的人!高尚的道德、礼仪才是孔子值得关注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因为想到这里,孔子才没有发火,而是彬彬有礼地离开了那里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次因为门第观念给孔子带来的冷遇,并没有扑灭他积极进取、追求理想的信念,反而坚定了他努力自强的学习决心,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身教,传播互敬互爱的正能量,普及人人平等的自由思想。

        从那以后,孔子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,慢慢地,孔子因为博学多才,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名望。加上孔子小时候就喜欢玩祭祀和礼仪的游戏,读书也很刻苦。因此,十七岁时,孔子已经以知礼闻名。

        当鲁国的贵族大夫孟厘子病危时,他对自己的儿子孟懿子说:“礼仪是为人的根本,没有礼仪就难以立身处世。我听说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名叫孔丘(也就是孔子),他是圣人的后裔,但他的家族却在宋国衰败了。他的祖先曾经将国君的位置让给他人,而让自己的后代做了宋国国君的上卿,人却变得更加恭谨。这样看来,孔子是商汤圣人的后代,我听说圣人的后代即使没有坐上国君的位子,也一定会出现贤达的人,孔子年纪轻轻就喜好礼仪,他大概就是那位才德显世的人吧!我相信孔子将来必定显达。我死后,你一定要拜他为师,并跟着他好好学习。”孟厘子死后不久,孟懿子根据父亲的遗言,于是就拜孔子为师,成了孔子最早的弟子。鲁人南宫敬叔等人也和孟懿子一起,拜孔子为师,成了孔子最早的学生,他们跟着孔子学礼。

        孟懿子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。孔子说:“不要违背于礼。(父母活着的时候,应当以礼奉事;去世后,要以礼安葬,以礼祭祀。)”

        孔子收了几个学生之后,经常教育学生要遵守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信。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,一、文学,即知名学。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。二、行学,规范人们行为,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。三、忠学,是修养学。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。四、信学,是知人辨事之学,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学生问孔子,“你是如何学习的,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东西?”

        孔子说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意思是:温习学过的知识时,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。意思是说:默默地记住(所学的知识),学习不觉得厌烦,教人不知道疲倦,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的学生又问:“如何忘记忧愁?”

        孔子鼓励学生说: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意思是: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,陶醉在学问里,便忘了忧愁,不知道衰老要到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学生又问:“为什么要教礼?”

        孔子说:“性相近也,□□也。人在刚出生时,本性都是善良的,性情也很相近。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,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。”因此,孔子希望通过教授礼来让人们的本性回归善良,提升道德修养。

        学生问:“礼怎样利益社会?”

        孔子说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,朋友们相互信任,少年人得到关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学生们听后,更加尊敬自己的老师了。


  (https://www.lw00.net/1/1514/4514660.html)


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:www.lw00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w00.net